這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思瑪科兩位共同創辦人——裴執行長與謝營運長——的決策格局。他們最初只是參加了在台中開設的一場Scrum課程,短短兩天的體驗後,立即感受到Scrum對團隊的協作及共同語言的競爭力,隨即詢問:「若我們公司要辦企業專班,至少要多少人?」
當我告訴他們企業專班需達15人開課,他們毫不遲疑地表示:「這沒問題!」這背後的動機,是因為他們企業在近年營收成長極快,幾乎倍增。快速成功的商業模式,卻暴露出一個關鍵問題:執行長思考速度與高階主管執行速度的失衡。高階層能快速擬定方向,但執行團隊卻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執行力與共識。
於是他們決定:「我們全體主管直接從台中到台北,加入CSM公開班學習!」學費、加上交通、住宿不斐,但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值得的投資。但他們清楚知道:這不是支出,而是投資。因為Scrum提供了一個「共同語言」,能協助組織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提升決策品質與行動一致性。

學習發生的瞬間:從夾心主管到願意深夜反思的變革者
在整場課程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姓翁的地區經理。他是一位典型的「夾心餅乾」角色——得不到上面的充分信任,下面也很難授權團隊自組織,因為團隊整體能力還未成熟。這樣的狀態,讓他長期處在一種內外壓力交織、心力交瘁的疲憊感中。但讓我欣慰的是,在這兩天的Scrum課程中,他逐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首先,他在課堂上扮演CEO,親自體驗「產品待辦清單」排序與產品價值設計。透過這個過程,他看見主管之所以常常「變來變去」,是因為外部環境真的變化得太快,企業根本無法不變。他開始理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試圖什麼都做,不如學會捨棄不重要的任務,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價值項目。
在關於自組織的學習環節中,他也產生了全新的理解。他發現,真正的自組織,並不是來自命令或制度,而是來自:
- 明確的共同目標
- 對完成定義(DoD)的共識
- 成員為了共同成果而自我驅動的成就感
正是這個領悟,讓他第一次明白:主管之所以不敢授權,問題根本不在信任,而是在缺乏共同語言與價值排序的對齊。這樣的理解讓他在第二天的課後反思寫道:「我一直在想該怎麼導入Scrum,甚至凌晨一點還在想。」
隔天我特地鼓勵翁經理:「其實你真的不需要太擔心。敏捷從來不是一開始就能達到『2160顆球』的結果。你們第一輪是從『0顆球』開始的,不是嗎?當時是怎麼突破的,就值得再回頭想想。」
下一輪,也不是立刻就衝到兩千多顆,而是從『二十顆』一步步往上爬的。所以現在你也許正處在『0的階段』,請不要一下就把目標設成2160。敏捷的價值,不是追求一次到位,而是不斷試驗、學習與前進。
翻轉關鍵一刻:Scrum遊戲讓主管們看見自己限制了自己
這群主管第一天進教室的狀態,其實是滿臉疑惑、甚至抗拒。最典型的場景,就是我們進行「傳球遊戲」時——13人小組一開始竟然連一顆球都傳不出來,七嘴八舌、毫無共識。但就在短短幾輪練習後,他們突破了2160顆球的驚人紀錄,刷新我所有帶隊紀錄的最高峰!
那一刻,他們頓悟:「原來最大障礙不是他人,而是我們的框架。」從「什麼都不可能」到「原來可以這樣做」,Scrum幫助他們在實作中體驗了協作與自組織的真正力量。

翻牌遊戲與實作,讓他們重新認識「需求」與「自組織」
在後續的翻牌遊戲中,他們意識到過去專案常常失敗或無法達到總經理期待,關鍵問題是:根本沒搞清楚需求。這是Scrum教學中的核心學習之一:需求的不清楚,會導致一連串錯誤的判斷與執行。
而在第二天的實作中,他們也真切地體會到什麼叫做「自組織」。不是靠規章制度或高壓命令,而是靠明確目標、共同語言、與內在成就感驅動出來的團隊能量。
兩天課下來,他們的思維與心態從0到1,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不只是理解Scrum,更是體驗了它所帶來的突破感與行動力。但他們也知道,要真正導入Scrum、讓它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並非一蹴可幾。
課堂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發言之一
來自思瑪科的地區主管高O翔——。他是三位營運主管中最主動、最積極投入的一位,展現出極高的企圖心,甚至明確表態,希望能將Scrum完整導入到業務單位中,落實到底。
對我這樣的Scrum教練而言,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罕見。一般企業要導入敏捷,通常是由總經理或高階主管下達命令,再由中階主管執行推動。但這次完全反過來——是地區主管主動發起改變的聲音,向上回饋與提議。
在第二天下午的結業典禮中,執行長及營運長也親自到場。他們三位地區主管在眾人面前正式宣示:
「我們未來一定要導入Scrum,讓它成為公司內部的標準語言!」
這樣的宣告,震撼全場,也讓執行長當場愣了一下。裴總轉頭問我:
「Roger老師,你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教練?怎麼會轉變這麼大?」
我笑著回應:「其實我什麼也沒做,是他們自己在課堂中找到了答案。」
避免一開始就導太快:打造第一個成功案例才是關鍵
看到團隊士氣高漲,我提醒執行長:「千萬別急著一次導入太多。」我們討論後決定:從一個小型、重要、可實作的專案開始,先建立第一個成功案例。
他們原本使用的是Notion整合工具,我幫他們設計了 Miro Scrum 看板,他們看到後也說:「還是Roger老師做的比較合適。」

Scrum Guide成為企業共通語言,反轉上下層對話模式
我很感動地看到:當三位地區經理帶著中階主管一同學習後,他們竟反過來對總經理說:
「我們不要半套Scrum,我們要導入完整的Scrum,因為Scrum Guide已經說了,半套就不是Scrum。」
這句話,正式為企業建立了未來溝通的橋樑:薄薄十三頁的Scrum Guide,變成整個組織的共識語言。

滾雪球效應:這不會是少數,而是未來的主流應用
未來若有企業班要導入Scrum,我會很樂意陪伴他們走這段旅程。因為Scrum不是一個工具而已,而是一個從「改變思維」開始的轉型過程。
這樣的正向循環,讓我更堅定十年願景:幫助100家非IT背景的企業成功導入Scrum。因為只要有一家企業在導入Scrum後,績效提升、利潤成長、文化轉變,那其他競爭對手也會開始學習。這不只是一門課,更是一場領導思維與組織文化的革命。而這一切,都從「高階主管自己先學」開始。
結語
思瑪科之所以能成功,說穿了,是因為他們已經悄悄跨過了最難的三道關卡。第一關,是總經理成為CSM。我曾帶過277位CEO來學Scrum,但他們回到公司,往往孤軍奮戰,因為其他高階主管沒有共同語言,而維持現狀。第二關,是讓高階主管也來學CSM。277位CEO大約有30幾位CEO派高階主管來學CSM,這樣就建立了語言,但還不夠。因為如果沒有「真心想改變」的決心,學了還是一場空。
而思瑪科真正突破的第三關,是他們三位地區經理,已經開始主動思考:Scrum要怎麼變成企業裡「做事的共同語言」。這一步,是最難的,但一旦跨過,接下來就只是「怎麼做」與「怎麼排除障礙」的問題了。下一步,我會陪著他們,一起打造出第一個成功案例。這個雪球,已經開始滾動,接下來,就等它滾出一條敏捷的黃金大道了。
以下為思瑪科三位地區經理的課程心得分享
思瑪科地區經理高O翔心得如下:
很榮幸參加了周龍鴻 博士Scrum 敏捷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充實又震撼的學習旅程。首先,真的非常感謝思瑪科的兩位大家長——裴總與謝總,在自己參加完後極度認同Scrum理念,並二話不說的幫所有主管直接報名參與課程,有這樣行動支持的公司真的讓人感到很幸褔,也更有動力全心投入學習。當然,也要非常感謝這次的講師 Roger 周博士,他的教學方式非常生動,理論與實務並重,不只是讓我們理解 Scrum 的流程與重點,更讓我們從實際操作中體驗到 Scrum 的精神。課程一開始的第一個傳接球遊戲,看起來像是個輕鬆的破冰活動,但實際操作下來卻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個活動讓我們理解到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既有的方式去做事,很容易就被自己的經驗、框架所限制,當我們願意拋開原本的作法、嘗試不同的角度思考,整體效率反而會提升得更驚人。這其實就是 Scrum 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透過反思和嘗試新的方式,我們能持續優化流程與結果。
接著的第二個翻牌遊戲,更是讓我深刻體認到「確認需求」的重要性。在遊戲中,所有人都在一開始就急著進入執行階段,結果做出來的結果與最後才知道沒有切中價值需求,反而多花更多心力。這讓我們反思一開始太急著執行任務,沒有真正花時間去搞清楚顧客或市場真正要的是什麼。所以在團隊合作或專案管理中,不是愈快愈好,而是要先對齊目標與需求,才有辦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成果。這個概念和 Scrum 裡「以價值為導向」、「與利害關係人不斷溝通」的精神完全吻合。
第二天的課程進入模擬實戰環節,老師帶領我們實際操作一整個 Sprint 循環,從 Sprint Planning、Daily Scrum、Sprint Review 到 Sprint Retrospective,讓我們親身體驗一個敏捷團隊的運作流程。大家分別扮演 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Developer,真的很有臨場感。特別是在 Daily Scrum 的環節,透過每天短短的站立會議,讓我知道短效開會的重要性,也讓我感受到溝通頻率提高後,對整體效率的影響有多大。
其中讓我最有感的,是在 Sprint Retrospective 的階段,團隊可以一起討論過程中的問題與改善空間,這不只是針對工作流程的反思,也包含了組員之間的協作與信任。這樣的過程,不只是讓團隊變得更強大,也能讓每個人都持續成長。這種「透明、檢視、調整」的循環,正是 Scrum 的精髓之一。
整體來說,這兩天的課程不只是讓我學會了 Scrum 的理論和工具,更重要的是讓我改變了對於「專案管理」的看法。以往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追求速度、KPI、數字,但忽略了團隊協作的節奏、需求確認的深度、以及持續改善的重要性。而 Scrum 提供了一種更靈活、更人性化的方式,讓團隊能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有節奏、有品質地前進。
這次的課程讓我燃起了很強的興趣與動力,我非常希望能進一步深入學習 Scrum,不只是理解它的流程,更想把這套思維與方法真正導入到我們公司與團隊中。現在的市場環境快速變化,我們如果還用舊的方式思考與管理,真的很容易落後或錯失機會。而 Scrum 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團隊運作的價值觀,我相信導入這樣的精神,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改變。
未來,我會主動去閱讀更多關於 Scrum 書籍——Roger老師的著作,也很開心能夠通過CSM敏捷專業認證,希望未來不只是自己能掌握這套方法,也能帶領團隊一起朝敏捷前進!
思瑪科地區經理翁O林心得如下:
在執行長和營運長上完CSM回來的時候,開始滿口DoD、Scrum的,心想這兩個活寶是不是又去哪裡吸收了什麼奇怪的知識想要跟我們分享了,但有鑑於手頭上的工作實在是又多又滿,實在沒有空去好好理解他們到底想要傳達什麼,再看看手頭上每個任務都是既重要又緊急,每天都是拖著燃盡的身心靈回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總覺得我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解決手上的任務,再重新找回工作的衝勁與熱忱,但到底還要堅持多久?我真的沒把握,也漸漸失去希望。直到兩位老闆宣布為我們公司的所有主管報名了CSM的課程,我才開始意識到,他們是真心想要執行一個可以讓我們更高效率高品質完成任務的工作法,我知道老闆是真的有行動力,但沒想到這麼行動!真的以行動呈現我們公司的企業精神的定義:「利他、人本、共創」的精神,讓我開始期待我到底能從這堂課得到什麼?
直到上課前的預習,我才開始發現,Scrum原來是敏捷的一種框架,過去我曾不自量力的接觸過Lean Startup,非常欣賞其對敏捷的觀點:快速迭代、用市場驗證商業假設、MVP的概念,但由於工作內容的轉換,不再有機會深度實踐敏捷的框架,反而回到傳統公司的結構或淹死在公共工程的繁文縟節中,心想我大概就這樣了吧?
直到進入到思瑪科,從初創的混沌中,經歷了混沌起起伏伏及悲歡離合,再到轉型擴張的混沌,回首往事,沒有一刻不是在錯綜複雜之中,那麼看著Scrum Guide中,對Scrum的定義:「Scrum 是一個輕量化的框架,透過提供針對錯綜複雜(complex)問題的調適性解決方案,來幫助 人們、團隊與組織產生價值。」我必須說真的很期待這成為我現在心力交瘁的救命稻草,因此我希望真的能從Scrum中學到真正有幫助的事情,至於證照對我而言一開始我是真的不在乎的。
在上課中,看當Roger老師對於推廣Scrum不遺餘力的願景和理念、鉅細靡遺的解說細節、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還有同學們基於學習的熱忱產生出來的革命情感,我真的深受感動;從Ball game體驗到改善工作框架帶來到效率提升與自管理、從翻牌中學到確認需求與交接的重要性、上台實際透過Scrum解決被CEO插件的困擾、APP開發我們第一組在釐清目標後快速轉換產品方向,並在擔任PO後體驗到CEO的心境,都在過程中收穫到滿滿的啟發,並且在課程中不斷思考現有工作該如何透過Scrum做得更好,不禁暢想我在工作順利快速有品質的完成後的滿滿成就感,並持續堆疊我在工作中的經驗值。
在課程早期提出我的核心痛點到下課前獲得真正的解答,是讓我真正獲得堅定心意,要回公司集結所有主管推動Scrum,只有全公司都真正把Scrum作為工作模式的唯一準則,Scrum才能在公司中發揮真正的價值,而我們也才能從混沌中走向有序成長,我才能去接觸更多有趣、有挑戰性的工作,獲得真正在工作中的快樂。
我從課程結束後,回到我那混沌的工作中,彷彿從天堂跌入人間,我馬上開始思考該如何開始,並跟其中一位伙伴針對現有工作狀態討論如何套用Scrum直到一點多,隔天上班時也跟部門伙伴進行深度的探討,大家對於美好的Scrum與現況的巨大差異感到不安(怎麼可能那麼順利?),而在探討的過程中,隨著我越來越能回答伙伴的困惑,雖然我對Scrum還不熟悉也完全沒有實際操作過,但我總能在指南中找到答案,我只要相信並實踐就可以了,發現我對Scrum更加堅定、有信心,而這張CSM證照也成為我心中對在公司推動Scrum的重要支持,謝謝Roger老師熱忱且專業的教學,更謝謝執行長、營運長的投入與支持!
「您們的Scrum小隊正在抵達現場,我們會讓您們投資的這一點點學費,化做更團結、更有願景、更自主獨立、更高效、更高水準、更尊重彼此、更快樂的團隊投入在思瑪科中,願Scrum與我們同在。」
思瑪科地區主管莊O楓心得如下:
思瑪科這次所有主管一同參與這次的CSM課程,非常感謝公司執行長Max與營運長Webber願意投資在我們身上,參加課程之前的心情其實是非常緊繃與緊張的,但在第一天一開始的課程Roger老師馬上讓我們透過ball game的方式來理解課程,讓緊繃的心情更加放得開來,也用最真實的肌肉記憶直接灌進我的腦袋,想忘也忘不了,透過這個遊戲不只讓我理解到本身過往復盤方式有非常大的優化空間,也讓我思考到其實大部分的框架都是我自己的預設立場,自己若是不以開放的心態來參與團隊討論提出想法,永遠不會有辦法更往前進,翻牌遊戲更是大大的讓我想起過往的我做事情的方式,原來原地踏步跟事倍功半都是因為沒有與利害關係人有良好的溝通。
第二天Roger老師的沈浸式教學不僅讓我更深入地理解Sprint的運作,更加深了原來每位夥伴的感受與反饋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後的app開發環節我們第一組的表現真的是非常棒,世光哥、峰林、睿翔、茂傑,我們五位首次在Scrum框架下完成了目標,另外也非常佩服世光哥的親和力與本身的專業帶給我們這組的夥伴更不一樣的視角。
最後真的非常感謝Roger老師跟Elly老師,在這兩天的課程中最讓我有深刻感觸的莫過於每當Roger老師聆聽我們的分享時,總能用真摯並且充滿關懷的眼神注視著我們,我原本是個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並且非常不主動的人,在老師的引導下不自覺的想拿起麥克風再多與老師做分享,課程中也很有感受的是Elly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來關心我們的吸收狀態與分享老師的想法,擁有這兩天的體驗後相信我能夠以更加open mind的心態與不預設立場的來與這個世界相處,Let’s Scrum on !